明辨、笃行、以终为始、知行合一
I文章详情
开发的系统工程优化
来源: | 作者:pmoa13d40 | 发布时间: 2017-10-31 | 123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先忽略产品开发中的组织与人员,仅仅把产品开发看成一个客观主体来看待,它本身的系统工程构建也有很大的优化空间。系统工程是一门约于1960年形成的学科,其目标是实现系统最优,其手段则是高度综合性的,涉及“三论”、应用数学、信息技术等。我认为,可以把系统工程视为一种广义的运筹学,即通过对系统结构、系统构成要素的不同排列组合,寻找系统化的最优解。毫无疑问,产品开发是一种系统工程。基于业界各种优秀实践,以下,我把比较常用、影响又比较大的系统工程优化方法做一个分析。

第一,是通过资源或工作成果的共用、重用,实现资源效率提升。

   其核心思想是,有意识提取并形成产品构成中的共同要素,这些共同要素可能是技术性要素,可能是规格性要素,也可能是物件性要素等。通过对共同要素的利用,使产品在成熟度、可靠性、效率、成本等维度上的表现得以跳跃式提升。

产品平台就是这种共用/重用思想的一种应用。企业基于整体产品战略规划、技术规划,先开发与搭建产品平台,之后这一个共同产品平台延伸开发出不同产品品种。其中,汽车制造业是应用产品平台最成熟的行业之一。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可能只有几个产品平台,但基于这几个产品平台可以快速、低成本衍生出多个不同系列、不同型号的汽车。比如宝马X5系列SUV与7系轿车是共用底盘平台的;丰田研发平台TGNA的C型号平台则产出了凯美瑞轿车与汉兰达SUV。

产品平台一般具有特定的架构、共享性强、方便二次开发与扩充、与上层接口相对清晰简洁等特点,不过产品平台本身的规划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,要对底层技术、产品构造、模块组件、产品定位等有着极为深度的认知。在实际运用中,产品平台的规划与构建也要基于多种维度考虑,比如性能、成本等,此处不赘述。

在共用平台这个层次之下,还有模块级、部件级、零件级的共用层次,这就是CBB(Common Building Block,共用构建模块),其核心在于高复用率。通过技术性提炼、规则约定、组织保障形成一定范围内共用的CBB数据库,在产品架构构建与开发过程,必须优先考虑使用CBB,即以机制保证优先考虑可共用的模块,之后是部件与零件或元器件,只有那些在现有CBB数据库中找不到的,才可以创立新的模块或新的零部件型号。

CBB的最大价值是效率提升。首先是节省了时间,CBB使得本来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花力气去做的事,能提前做好;其次是成本节约,CBB的通用性使其设计成本、制造成本、采购成本都会大幅降低,也大大降低呆死库存的情况;再次是质量保证,CBB是已经被验证过的,其质量有保障;最后是产能保证,CBB的通用性,使得其可以用批量方式进行采购或生产,产能得以保证。

第二,是异步开发,把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相分离,把模块开发与整体开发相分离。

    研发中的异步开发是典型的异步化案例。其实,异步开发和资源/工作成果共享其实是一回事,前者是从过程角度进行描述,后者是从结果角度进行描述。把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相分离,是基于产品平台概念的内涵,先把技术性要素、技术平台独立开发出来,作为通用资源放在一旁,在产品平台开发或产品开发时,以“拿来主义”方式调用既有的技术性成果。CBB其实正是异步开发的结果,此处不多赘述。

第三,是先进行系统分解,再进行系统集成。

    其实,这是个通用法则,一般包括需求分析、功能分解、系统集成三步。在实际操作中,并不会截然地区分出三个步骤,而是需要反复彼此验证、反复调整,以达成最终集成效果。其要诀在于“分”“合”一体,“分”时就在考虑“合”,能“合”才能“分”。


第四,是把串行工作变为并行工作。


把串行工作变为并行工作,最常见的情况就是,在产品研发的早期阶段就把研发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引入到项目中,把这些部门的工作启动时间点提前,而不必等到样机确定甚至产品发布才开始有所行动(传统研发模式往往是这样的)。其实,依据最初的产品概念,采购、制造、计划、销售等部门就可以开始制定各自领域的策略、计划了,如销售部门可以开始着手销售预测与计划工作;计划部门可以开始制定未来的订单履行策略;制造部门可以开始进行装备和工艺总体方案设计;采购部门可以开始寻源供应商,等等。随着研发里程碑的推进,这些部门都会同步把各自工作不断深入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