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辨、笃行、以终为始、知行合一
I文章详情
王阳明心学在企业流程优化中的应用---事上磨炼
来源: | 作者:pmoa13d40 | 发布时间: 2017-10-30 | 100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“事上磨炼”有三层意思。

第一层意思,是流程设计很难一步到位,而要依据试运行发现的问题反复调整,才能逐步靠近期望的目标。知晓这层意思,方可戒躁进,以宽容、平和、理性的心态面对流程优化。

第二层意思,是设计出的流程只有经过践行才能找出问题以持续改进。就像打造的容器,必须装上水,才能知道漏不漏水、何处漏水,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。对于流程设计者而言,必须深入到具体流程场景中去,站在不同角色当事人的角度去体验规则本身的合理性,规则带来的便与不便、高效与低效、收益与损失,进而由枝溯干、由干溯根,找出问题的根本诱因与解决问题契机。我认为,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“流程体验”的专家,而不是浮在表面上仅仅基于工作目标发号施令。

基于我的经验,流程顽疾性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超出当事人、当事部门权限所能改变的因素,如果没有更高层级管理者的介入,很难实质性做出改变。流程设计背后总是有些假设,其中最核心的是对人性的假设,而假设往往经过践行才能发现其合理性。“假设”之所以会偏颇,既有过高评估人们自觉性的情况,也有过低评估人们自觉性的情况,总起来讲过高评估的情况多一些。比如,从常识的层面出发,客户需求发生变化,研发与生产部门应该依据销售部门传达的变更信息相应做出改变,这件事貌似并不复杂。但事实上,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里,设定应对这种情况的流程并非易事,因为不可以无条件假设客户需求变更都是合理的、必要的,背后有很多不合理的人为原因,有可能是销售人员一开始理解错了客户原始需求,也有可能是销售人员疏忽导致信息传递错误,还有可能是客户需求开始就不明确,而销售人员也没有认真去做验证,等等。面对这些不合理的输入,流程设计就应该考虑如何予以识别、控制和警戒,以抑制此类不良状况的发展。

第三层意思,是指作为规则设计者的管理者个人素养的“事上磨炼”。流程设计除了运筹学意义上的安排,更有主观性很强的人性学意义上的判断。规则设计者如何理解和看待业务协作中的人性,会深刻影响到流程活动与要求的设定。通过不断观察流程与流程执行之间的关系,流程设计者可以也应该进行作为规则设计者的“自我省察”,到底是哪个点上出了问题,是自己疏忽,还是判断错误,还是推理错误?通过这种自我磨炼,可以帮助流程设计者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所在,因地制宜地调整规则,让流程在理想与现实中寻得一个接地气的平衡点。

 

有次,我和一个企业的研发、采购、制造等管理人员聊天,他们认为自己公司的产品种类太多了,很多种产品根本卖不出去几台,却占用了大量的研发资源、生产资料以及库存。我进一步了解他们市场部门的运作机制,他们说市场部门是按照渠道分工的,有大卖场渠道、经销商渠道与网络渠道,新产品主要是各个渠道基于自身情况提出的。我又问,有没有一个产品管理部门来综合把握?他们说没有,各个渠道都是直接向老板个人汇报,新产品需求会直接交给研发部门去开发。我讲,这个分工方式和产品品种泛滥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,前者必然意味着后者,不然倒是不正常的,假设你是某个渠道部门的老大,从你的立场出发去做事,也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。

 

作为规则设计者的管理者,通过不断的“事上磨炼”,以提高自己对业务行动中人性的认知,让规则制定得更有针对性,该引导时引导,该压制时压制,因其固然,做到“砉然响然,莫不中音”(《庄子养ž生主》)。通俗讲,当你的境界上去之后,以俯视姿态面对,就能冷静找出最现实的驾驭之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