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辨、笃行、以终为始、知行合一
I文章详情
管理中的技能主义误区
来源: | 作者:佐行 | 发布时间: 2019-01-03 | 120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这种现象就像方丈发现三个负责挑水的和尚供应不上寺庙用水了,不先去正视“三个没水吃”的博弈问题,而是先把原因归结到是和尚们力气不够大,木桶也不够大,甚至是鞋子不合脚这些技术细节问题上。

人员技能的提升、工具的改善是供应链提升永恒的课题,这无可厚非。常见偏谬在于,在特定的现实场景中,因多种复合原因影响到供应链或某个局部的绩效表现时,不去理性地条分缕析其中隐含的客观因果关系,而是粗暴简单地认为导致问题的核心原因是人员技能不够、工具不善。我经常碰到一些企业这样描述对供应链管理改进的需求:“我们供应链的核心问题很明朗,在预测方面,我们缺乏好的预测工具或模型;在计划方面,主要问题是计划员经验不够,制定计划的技能需要提升;在采购方面,主要问题是采购员商务谈判能力不够,另外一个问题是觉得(老板)无法掌控采购员比价报告;在制造方面,我们现场管理需要搞搞精益生产。”

这种现象就像方丈发现三个负责挑水的和尚供应不上寺庙用水了,不先去正视“三个没水吃”的博弈问题,而是先把原因归结到是和尚们力气不够大,木桶也不够大,甚至是鞋子不合脚这些技术细节问题上。这个误区高频率出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个。

第一,混淆了个人与群体这两个不同主体的情况。当一个人力不能及,做不好一件事时,可以比较有把握地判定是其专业知识、工作技能需要提升。而当一个组织力不能及,做不好一件事时,固然也可能主因在技能,但更大可能排在最前面的主因是组织中的部门关系、人员关系没有理顺,群体协作机制不好。古语云:家和万事兴,其中蕴含的意义与此类似。不能否认肯定会存在技能因素更优先的情况,但以我多年的所见所谓,在现实世界里,更多的情况是组织本身的组织问题是排在首位的。从经验看,出现判断偏差的,多是中小型企业主、职业经历较为单一或封闭的经理人。

第二,立场影响。毫无疑问,归因会受到利己主义偏向的影响。当部门绩效表现不好时,归因于不能有效掌握组织,或归因于流程问题,后归因于部门内部的协作问题,一定意义上意味着部门负责人管理能力方面的欠缺。而归因于员工技能不够(言外之意是执行层的原因),很显然要更合适一些。就像输了一场球,归因于球员在传接球上失误多、跑动不积极等原因,显然比归因于战术布置不当、首发与替补人员的具体安排不当,是球队教练更能接受的,并且这种归因也有直观的、不易否认的证据佐证(比如前锋措施了某个单刀球、后卫传球失误等)。所以以我的经验,去了解一个业务领域存在的问题时,往往从一般员工和基层管理者那里,可以比从位置更高的负责人那里了解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。